时代变迁,酒中情义永恒:追寻不变的情怀

生活最怕没有变化,日复一日的,恐怕要审美疲劳。我们过上那种日新月异的日子并不算太久,但也许要比想象得长。一百多年前,在为小孩子创作的蒙学读本里,就开始有了关于“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当时叫作《楚人之坠剑》《宋人守株》)。我们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吗?——那时的人,也期待变革求新,他们在启发下一代,可不要忘了用新的目光看待世界。

一百多年就像风一样过去了,我们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有哪些呢?

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东汉]郑玄

时间会过去,但风格永存。

——[法]可可·香奈儿

目录

01 那个时代的爸爸不好当

当世界开始变革时,它不会贴心地轻敲你的房门,说“我打算变革了,您留意着适应一下”。我们只是在事后才清楚,世界有多大的雄心和气势,誓要把那熟悉的生活都修改一遍。它的手里仿佛有一块橡皮,随手就擦掉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
而一百多年前,就是这样一个时代。一种称作西洋“古登堡”的技术传入了中国,一时间,印刷业火爆了起来。也是自那时起,城里的报业、报行如沐着春风一样发展开来,读报成为了一件时髦的事。手里展开一方纸,这上面可什么都有,上到国家大事,下到市井传闻,一应俱全。不知不觉中,民众的阅读热情被唤醒了。连最保守的人也会去读一读它,好与那个快速变迁的世界挂钩。

当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们大力推广民众读报,他说报纸是个好东西,能“去塞求通”,而“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
但生活的变化还是超出了一部分人的跟进速度。不知何年起,西洋影戏传进来了,牛奶成为了部分人的早餐,还有一种叫做“皮爱”(Beer)的酒,斟到杯里满是洋溢的气泡,还带着麦芽香,实在是稀罕古怪的东西。那个时代的爸爸不好当。他们结婚早,生子也早,儿子成家立业的时候,他们自己的年纪也不大,但总感觉跟不上这个时代似的。似乎刚刚“学”会了读报,就又被新一轮的事物给困惑住了。

在他们的眼里,这一届的儿辈更“不好带”,变得有点不那么听话了——年轻人总是对新技术充满感情,对新器物倾泻着一股脑的兴趣。西洋的音乐总能在一开始就唤醒他们的耳朵,而“赛先生”仿佛是新认下的私塾先生,他们碎碎念着革新、寰宇、创造命运之类的新名词。

父辈们不怕求新求变,物力虽好,长技也值得学,但人文何尝不重要呢?怕的只是,下一代丢失了最宝贵的文化传统与人间情义。

新事物的出现,也给当时的父辈们带来冲击
在一个日常生活嬗变的岁月里,变与不变似乎是恒常的话题,哪怕是在今天,也常有人这样担心。然而不论怎么发展,有些东西始终不会变。尽管当初的人们学会了握手、拥抱这样的洋礼仪,但“里子”仍然还是那个中国心。无论是兄友弟恭、尊师重道,还是家国大义,一切都还在。于是,从怀疑到放手、再到信任,父辈总是在无言的关怀中凝望着一代年轻的人们。或许很多父辈都在心里回响过那句话:“就让他们闯吧。”

02 酒是新酒,理是老理

世界是闯出来的,正如它一开始是“闯”进人的内心。如果说民国时代的人们是“去塞求通”,那么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则是开始闯荡更大的世界。他们的眼界早比以往开阔,已不至于为了一杯啤酒或西洋电影而抚掌称奇。
如果说有变化,似乎身体首先不那么“古板”了,甚至已经开始“卡拉OK”了。相比于摇头晃脑读圣贤书,人们已习惯在舞厅里摇晃着他们的身体。在那些古早时刻,喇叭裤是时尚的代名词,而双卡录音机加上一个会转的彩色灯球,则会把气氛渲染到爆棚。

接触,吸收,嬗变。在其后的时光里,一波一波的“国际浪潮”拍打着这片土地,大量的欧美歌曲流传进来。虽然人们唱着yesterday once more,心里展望的却是“未来”。
朋友聚会的小情调也在变化着。别看他们如今已经长成长辈模样,在那时他们可是实打实的青春一代。在没有手机和互联网的时代,他们让日子变得更加有地气了。小酒馆是真正的线下朋友圈,每一个话题都有无数的朋友“点赞”“跟帖”,他们的脸上永远洋溢着丰富的表情,远不需要表情包来修补。

在那个年代,生活和快乐都直接和简单许多
那是一个颠覆生活传统的时代,一切固定的老理儿都“放权”了,所有的情绪也都变得夸张和臻于极致。当他们面对情感问题时,会大声说“让我一次爱个够”,每当不高兴了,他们也会说“别理我,烦着呢”。那代表着情感上的一种***,在被传统接管了千百年之后,人们越发相信,自己是生活和情绪的主人。和这一时代相比,一百年前的新事物、新理念多少显得跟“小菜一碟”似的。这也难免会让保守的人稍稍担忧,古来的传统是不是会随此烟消云散。

担忧倒也大可不必。个性的一课补上了,但是老传统下的情义依然还在。虽然长幼同席早已算不得什么冒犯,朋友之间也不必一请三祝的,但费孝通先生所讲的差序格局、忠孝仁义仍然是中国人骨子里的生活法则。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感人至深的手足情义在新时代里也依然延续着。

时代在变,但情义未变
虽然当时的一切都透着“现代”的气息,但他们并不打算改掉“民以食为天”的规矩,每当遇到“有意义”的时节,他们仍期盼着用一顿酒饭来抒发情绪。“一起吃个饭”是“咱们挺投脾气”式的认可,而“都在酒里”则是“此处省略一万字祝福”的意思。
自那时起,空间上的人口流动,创造了许多别离与相聚;而生活变迁的沧桑,使人们更愿意回忆过去和展望未来——这些都是酒席上的永恒话题。人常说这一代人变得“现实”了,但酒杯一端,仍提醒自己是一个“诗意”的民族。
席间有青春烂漫的肆意,也有乖巧温柔的规矩。人们会在酒菜中寻找精妙的隐喻,例如把鱼头摆向一桌上最受尊重的客人,是为“以长幼为秩序”;他们总是表现出对信用的尊重,就算迟来赴宴,也要罚酒三杯以“自我检讨”;连碰杯也渗透着中国式的情商,对待长辈或受尊敬的人,他们总是略沉下一点杯沿以示谦恭。生活的表象在慢慢打破,但一些酒文化却还在讲述着古老的礼法——长幼的座次、敬酒的规矩、祝词的内容,仔细斟酌,无不体现着中国人独特的情义。它是无形的,总会渗透在新时代的日常文化里。

酒是新酒,但理是老理。

03骨子里的情义,都在酒里

酒是一个奇怪的东西,没有它一顿饭也可以吃得很好,但一定是有了它,才会“多出来”点什么。它好像是一种意境,哪怕一个人不善表达,有了酒也能唤出真诚的态度。
就在不久前,青岛啤酒邀请贾樟柯导演拍摄了一部系列微电影《都在酒里》,用一个个啤酒故事串联起一百多年来的生活。而影片用独特的酒的语言,也在讲述着跨越时空的人间情义。

远在民国时代,人们就通过啤酒传递世间温情。影片的第一个篇章,导演借一则传统中国式家庭的故事,讲述了一对父子如何因为对彼此的信任与尊重,最终化解误会,也侧面展现了啤酒作为一个舶来品,如何进入中国,并在经历本土化后,为众人接受。1903年,青岛啤酒的诞生,让那个世纪初的中国人品尝到了清凉爽口的啤酒饮品。而自此以来,喝啤酒也如同饮茶、品尝白酒一样,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甚至还为它创造了一个专属的汉字——“啤”。

许多年过去,举杯畅饮的年轻一代变得更加自信从容。影片的第二个篇章,将时间定格在改革开放时期。时代的发展浪潮向前,自信奔放的年轻人们向往着南下闯荡,实现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多年过去,兄弟们仍相聚在一起,重温过往的青春回忆。1991年,首届青岛国际啤酒节成为了亚洲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啤酒盛会。和那个时代的人们一样,青岛啤酒也在为自己的事业奋斗着,慢慢从一家地处青岛的地方性企业发展成为产业遍布全国的大型企业集团。

青岛啤酒,同样期待与年轻人一起成长
到了2012年,青岛啤酒开始了它的内功修炼,此时“啤酒生物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落地成立了——清爽的口感、香甜的麦芽香,让青岛啤酒越发得到了认可,但它从未停止过自己的脚步。2019年,青岛啤酒演化出快乐、健康、时尚三大业务板块,从“啤酒行业”开始迈向更多元的产业。截止至2022年,TSINGTAO1903青岛啤酒吧全国开设超200家,为点亮城市夜经济而热情助力。2023年,是青岛啤酒诞生120年的历史节点。120年来,青岛啤酒经历了技术上的不断革新,也创建了自身的现代品牌形象。而这一百余年里,中国人也向世界呈现了“日日新”的鲜活形象,传递着自己的声音。

与青岛啤酒一路前行的,是中国人在新时代下所展现的绵绵情义。它既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也有着不变的情感内核。正如在影片《都在酒里》之《盛名》中所呈现的,由肖战饰演的餐厅老板与他的外国伙伴展开了一段友谊故事。通过国际友人的眼睛,在诸如“罚酒三杯”“低着点碰杯”的细节中,可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相敬相惜。故事很短,但里面有默契的共事、知心的交往以及饯行的惜别,细致呈现了中国人的文化日常。

更新于:5个月前
上一篇:白酒香型大解析:清香、浓香、酱香三大特色详解!
下一篇:寻觅代表中国人浪漫的佳酿:那一款酒的故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