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桌礼仪:为何倒酒要满杯?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无论是大江南北,还是塞内塞外,酒和茶都是款待客人必不可少的物品。然而,各地给客人斟酒的量却略有差异。

在闽南地区,有“七分茶,八分酒”的说法,而更为普遍流行的则是“满杯酒,半杯茶”和“七分水,八分茶,满杯酒”的礼仪。这两种说法在大多数地区都被广泛遵循,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学问和讲究。

酒满上

“酒满上”,不仅是对客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表达。给客人将酒斟满,有着让客人多饮酒、多吃菜的用意,传递的是热情与欢迎。要知道,在物质匮乏的古代,酒需要用粮食酿造,很多人甚至连饭都吃不饱,却依然拿出美酒来款待客人。

为客人斟酒直至满溢,这绝对彰显了主人待客的诚挚。所以,在宴席上,酒一定要倒满,否则主人会被认为待客不周,这种观念直到现在依然盛行。给自己倒满酒,同样表达了待客的真诚,意为“兄弟,你看,你喝一杯,我也喝一杯,一点不比你少”。将一杯酒倒满,主人展现出的是舍命陪君子的态度,豪放与真诚尽在不言中。

酒满心诚

随着酒文化的不断丰富,出现了“酒满心诚”的说法。人们将满杯酒与一个人的内心是否诚挚联系在一起。因为在饮酒时都要敬酒,主人必须满杯为敬,满满一杯酒端起来敬酒时还要稳当而不能洒出,只有内心真诚才能做到这一点,酒洒出来被认为是心慌意乱或心不耐烦导致的手忙脚乱,是不诚心的表现。

当然,上满杯酒也有让客人尽情畅饮、尽兴而归的意味。尤其遇到酒量大的朋友,更应该将酒倒满。在我国北方和部分山区,这一点体现得更为明显,有的豪饮之士甚至嫌酒杯太小,直接改用碗来喝酒,“摔碗酒”就是典型的代表。

倒酒要满的规矩由来已久,有一种说法是与防毒有关。古时候,很多人通过在酒中下毒来谋害他人性命。如果倒满酒,彼此在碰杯时就可以相互将酒掺入对方杯子中,以示酒中无毒,表示友好。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半杯茶”的说法较为通用,各地所说的七分、八分满都不是满杯。这主要是因为茶是用热水冲泡的,倒半杯茶可以避免客人端茶时烫伤手。当客人端起茶杯饮用一部分后,主人一方再及时适量地为客人添茶,通过周到的服务展现热情好客。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这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蕴含着待人接物的道理。无论是自斟自饮,还是为宾客倒酒,都应该以满上为主。酒若倒得太少,会显得主人小气,待客不诚。

当然,随着人们饮酒逐渐趋于理性,以及现实生活的需要,很多时候给人倒酒,尤其是给女性倒酒,也不一定是满杯酒,而是倒大半杯甚至更少。这主要是因为适量饮酒既不会伤身,又不会造成浪费,也是值得提倡的。而且,这种做法古已有之。

典故

相传,有一次苏轼来访王安石,恰巧看到了两句咏菊诗:“西风作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便提笔写下:“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看过之后极为不满。

后来,苏轼被贬去了湖北黄州,不知是否与此事有关。临行前,王安石交代他:待得回京时,带一些中峡水回来泡茶。

在黄州的第一个秋天,苏轼发现秋风过后,黄州的菊花有很多都掉落了花瓣,这才感叹自己的轻狂无知,对王安石也愈发佩服。

三年后,苏轼回京,特意到三峡取水,船过了中峡才想起取水的事。船夫说:“三峡水一流而下,下峡水也是从中峡来的呀。”苏轼便取了下峡水去了京城。

王安石用苏轼带回来的长江水泡茶后,给苏轼和自己各斟了一杯,但都只有七分满。王安石问此水来自何处,苏轼说是巫峡之水。王安石道:“这明明是下峡之水,怎能冒充中峡的呢。”

苏轼忙说:“误听当地人言,三峡相连,江水是一样的。不知您是如何辨别出来的。”

王安石说:“三峡水上峡的失之轻浮,下峡失之凝浊,只有中峡水中正轻灵,泡茶最佳。”苏轼如醍醐灌顶。

王安石又说:你见老夫斟茶只有七分,心中一定在编排老夫的不是。但这长江水来之不易,你自己知晓。同样,这茶进贡,一年正贡才 365 片叶子,十分珍稀。斟茶七分,表示茶叶的珍贵。斟满杯让你如驴饮水般喝掉,你能珍惜吗?好酒稍微宽裕一些,也就八分吧。

自此,“七分茶,八分酒”便被流传下来,它寓意着行事要把握分寸,说话要留有余地,太满则会亏,太盈则会泄。

这酒与茶的礼仪文化,蕴含着深深的智慧和人情世故。它们既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让我们在品味酒茶的同时,也能领悟到其中的道理,以适度、真诚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更新于:3个月前
2
上一篇:解密浓香型白酒:独特香气从何而来?
下一篇:新手入门:如何品味白酒?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